发布日期:2025-04-15 08:08 点击次数:136
鲁迅在中国的影响力和评价自然是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了的,那么走出国门的鲁迅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又有几多呢?外国文学家又是怎么看待鲁迅的呢?以前一直有一个说法是鲁迅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各种小道消息泛滥,内容粗制滥造的年代,这可能让很多人难以分辨真假。怀着好奇的心理特意去查了一下资料,发现确实有这么一回事。
在此写出来给大家看看,以正视听——1924年瑞典文学院的院士斯文·赫定写了一封信给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希望他能够在中国提名几个作家参与诺奖评选,高本汉是当时国际社会上为数不多的造诣深厚的汉学家,因此这并不难怪为何对方要写信给他咨询意见。
但高本汉的回信却有些出乎意料,他回答对方说没有发现特别优秀的中国作家,不过他做了保留,可能是他自己对当时中国作家群体并不了解,虽然是一个汉学家,但他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古汉学。于是他建议说不如让北大教授刘半农推荐几个人选。
查了一下刘半农的人生经历,他从1920年前往欧洲学习,次年前往法国巴黎大学深造,当时他在北大的身份是1917年被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而直到1925年他才回国,刘半农被高本汉委托以后,但直到1927年才开始去办这件事,他当时想到的就是鲁迅,然后就让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询问一下前者的意见。
展开剩余78%于是台静农就写了一封信给鲁迅,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诺奖评选,鲁迅收到信以后给好友回到: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节选)
也就是说鲁迅并没有获得诺奖提名,而是拒绝了去参加诺奖评选的提名。
这就是鲁迅和诺贝尔文学奖的渊源,那么婉拒诺奖提名的鲁迅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和评价如何呢?韩国文学评论家金良守评价说:“鲁迅是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这番话是有现实道理的,也得到许多作家的认可,在中国自然不消是多说了的,鲁迅的影响力是以中国为原点向周边辐射的。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被日本文学界评论为三岛由纪夫后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而他也是受到鲁迅的一部分影响的,他在自己的《自选随笔集·自序》中写到了自己对鲁迅的敬仰和影响说:
我现在写作随笔的最根本的动机,也是为了拯救日本、亚洲乃至世界的明天。而用最优美的文体和深刻思考写出这样的随笔、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挨近一点点,这是我文学和人生的最大愿望。
在日本鲁迅相当有影响力,这固然是因为他和日本有着一段求学的渊源,日本桂冠诗人池田大作曾写了一首长达320行的诗歌赞美鲁迅,在诗歌的末尾他写道献给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和精神的巨人。颓丧一代的偶像太宰治虽然没有和鲁迅有过交集,却通过搜寻相关资料写下小说《惜别》,以展现鲁迅在日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几乎也是阅读着鲁迅的文章而成长起来的,鲁迅的《呐喊》、《故乡》、《藤野先生》都是作为汉语教材编入日本教科书中。而在日本从战后开始有四代人以接力的方式对鲁迅的作品进行研究,在韩国鲁迅的影响力也许稍加不如在日本,但同样影响力巨大,1920年时鲁迅被介绍到了韩国,不过那时鲁迅的作品不多,影响力还不大。
1927年时,柳树人将鲁迅的《狂人日记》翻译到了韩国,柳树人原名柳基石,因为十分崇拜鲁迅,所以将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树人两字。此外这一时期韩国独立运动家和诗人李陆史也深受鲁迅作品的影响,1936年鲁迅去世的时候,他在《朝鲜日报》上发表悼文说:
听到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的噩耗,我抹去泪水,拿起笔来写下失去师长的悲痛,作为朝鲜人,何止我一人拿起笔来悼念鲁迅先生?
韩国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李泳禧被称为“韩国鲁迅”,法国的《世界报》评价他是“韩国思想界的恩师”,而鲁迅的思想和作品对他的影响很大,他在《吾师鲁迅》中说:如果说我的著作和我的思想、我对人生的态度对当代青年们起到了这样的影响,那么这个荣誉应该归于现代中国作家、思想家鲁迅。
在过去韩国军政府独裁统治期间,这位社会活动家不断抨击政府,为此先后入狱4次,回忆起那个时候被独裁统治笼罩的韩国,李泳禧后来在采访中回答记者说“六七十年代的某些时期,我感到非常孤独……”,而鲁迅的作品和精神因此影响了他。鲁迅在韩国的影响力远不如在日本,这是由于过去韩国在政治上抱有敌视态度,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的作品在韩国都是禁书,直到政治宽松和中韩建交以后鲁迅的作品才开始在韩国逐渐推广和研究。
比如李泳禧看到鲁迅的作品还是日本的书店里。
而鲁迅在欧美国家的影响力则远远不如在东亚,在欧美的知识分子中只有一小部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了解鲁迅,这是因为涉及到一些历史和文化认同感的原因。因此西方人看鲁迅大多是抱着一种“了解中国”的心态,但是晦涩难懂的鲁迅文章如果没有一定的中国文化常识和了解,一种文化圈以内的思维方式,倘若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那么对于西方人来说多少很难读懂鲁迅。
因此在西方社会鲁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实反而还不如莫言、余华这些作家,对于西方人来说了解中国也许通过故事的方式了解这个社会的变迁、历史以及人民更容易获得理解。但对于鲁迅那种具有一定的话语处境的针对性批判文章,则便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鲁迅的文章本身就是写给中国人看的,很多问题只有中国人自己理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方人对他作品探索的兴趣。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当年他接受了诺奖提名并获得了诺奖,那么在西方的影响力显然将会更大。不过对于这样的盛名,又岂是鲁迅走上文学道路的初衷呢?
发布于:天津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